分享此文章:
建筑是小说,雕塑如诗歌。
讲述着无法被忘却的哀伤。
悼念故人,反思战争。
只剩无言的沉思。
如今林璎这个名字早已被各种的荣誉环抱。她是耶鲁大学最年轻的博士,也是耶鲁大学的新任校董。
美国《生活》杂志将其评为“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”与“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”。 2005年林璎入选美国妇女名人堂,6名在世者包括201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。2009年奥巴马亲自为她颁发美国国家艺术勋章。
她是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亲侄女。
但林璎却从未见过大名鼎鼎的姑姑,
林徽因(左)与林璎(右)年轻时照片。
因为特殊的身世背景,
比如果敢坚毅。

1982年,
年仅21岁的林璎,
她还是一位大三的学生。
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尽管Bob Dylan、Patti Smith、Michael Cimino等的艺术家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反战声音,但是美国政治舆论仍无法正视越战的伤痛。因此林璎的设计方案一经提出,各种反对声便不绝于耳。

林璎的设计没有高耸入云的宏伟,
这个纪念碑曾被称为“丢脸的破墙”。

面对各界批评,
宁鸣而死,
不默而生的气节,
像极了姑姑林徽因当年的样子

林璎的父亲,
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。”

正是林璎的坚持,
也是用生命纪念着那永久的悲痛。

在林璎的设计词典中,
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命才是艺术的本源。
璎凭借越战纪念碑
获得了“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”,“总统设计奖”。
你知道吗,林璎的设计才华,
就连苹果之父乔布斯也钦佩不已。
林璎和乔布斯两人在一次国际设计大会上相识,两人因为设计理念中的“崇尚简洁”这一点不谋而合,而成为挚友。据说,聊天的时候,乔帮主居然会害羞……
或许,
我们现在看到的ipad,
也有林璎的功劳。
因为当年……
林璎:“为啥电脑看上去就像笨重的电视机?干嘛不把它做得薄一点儿,比如平板的便携式电脑……”
乔帮主:“嗯,你为我找到了一个新目标”。
乔帮主:更轻薄的平板电脑,我做到了~
林璎的作品有着,
现代主义的生命平等精神:
甚至生与死的平等。

或许真正的平等不曾存在,
没有了伟光正的虚伪。

生者与亡者在纪念碑前平等交流,
也是对亡者的安慰。
与此同时,
她的作品也充斥着,
后现代主义的开放包容:
自然与人性的相互包容。

或许姑姑林徽因的一句话,
“宽大能优容能了解,
能同情种种‘人性’”。
林璎还为美国种族平等运动,
创造了“民权运动纪念碑”,

为纪念耶鲁大学,
开女权运动之先河,
设计了“妇女之桌”。

越战、种族、女权···
见证了20世纪末美国社会的沧桑巨变。

可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林璎,
纯净淡然,一身书卷气。

梁启超曾以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赠与林徽因,如今看来,这句话用来形容林璎,也恰如其分。

虽然全美各地许多地标建筑,
她却常常跑到艺术学院蹭课。

林璎的艺术作品,
是林璎的灵感源泉。

她的艺术作品,
静默无言而掷地有声。

作品中流露出的,
和对环保的热情。

“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看待这个自然世界的方式。” 因此她用建筑探讨生命与历史的命题;而用艺术探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。

近15年的时间,
也是她“最后的纪念碑”。

在一片黑暗之中,参观者将一块有机玻璃对向投影设备,即可看到那些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物种。林璎以此来提醒世人正视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自然。

“过去会告诉我们,
将来应该怎样生活。
我觉得这些是我和林徽因、
梁思成共同相信的。”
或许这就林家人与生俱来的信仰,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她们以历史之珍贵呼唤明天;以生命之真诚寻找自由,以卓然自若之姿态,面对功成名就。
“我没有扑向成功,
而是继续做自己,
一直想做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