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此文章:
一砖一瓦,一草一木,飞檐雕柱。
红漆的大门,镂空的木窗,斑驳的青石板,
世事的不断变迁如流水般逝去。
可这些伫立风雨中千年的建筑民居,
依然记录着历史的呢喃。
中国的民居建筑,是家的象征,
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根本所在。
与庙堂建筑作为一门显学不同,
民居在历代都受到学者们的忽视。
白墙黛瓦,淡墨轻岚,
旧时寻常巷陌间,
绿水轻舟已惘然。
这是吴冠中笔下的旧时江南。
近现代以来,
建筑师们渐渐意识到中国民居建筑的价值,
对民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。
今年春节,
一组浙江农村回迁房的组图就火遍了大江南北。
富阳场口镇东梓关村,
一个恬静、悠闲、安然、自足的江边小镇……
有着与城市全然不同的静谧,
隔着或墨绿或淡绿的隔离林与农田,
远远的一片白色建筑如画卷立在其间。
陶渊明说: “户庭无尘土,虚室有余闲”
白居易说: “笙歌归院落,灯火下楼台”
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,
等待着我们去认真翻阅它、品读它。
浙江富阳的回迁房仅仅也是中国民居的冰山一角。
今天跟着手艺人一起,
穿过千年的历史,
搜寻尘封的记忆,
走进一个个古老的房间,
体验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,
轻摸,那一幅幅泛黄的书卷,
默默沉浸在 逝去的时光里。
皖南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汉族传统民居建筑,以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、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,以徽州(今黄山市、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)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。
皖南山区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非常的深厚,
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、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。
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、地貌、山水巧妙结合。
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,
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、文、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,
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,村落景观更为突出。
“粉墙黛瓦”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,
远远望去,好似一幅精致优雅的水墨画。
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,
更重要的是它也防火墙,能阻断火灾蔓延。
徽州村落在选址、布局和建筑形态上,
也匠心独运,严格遵循周易风水理论,
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。
大大小小的徽派村落中,
以汪姓宏村、胡姓西递、
卢姓卢村等最为著名。
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。在中国民居中,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,一向有“北山西,南皖南”的说法。山西因历代争战较少,故古建筑保存得较多。山西民居中,最华丽雄伟、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平遥和祁县。
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,
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。
祁县古城,有着2500余年的建县历史,
于1994年成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
并与另一座名城平遥相毗邻。
祁县民居,以乔家堡村的“乔家大院”最为著名,
该建筑群是清代晋商名流乔致庸的宅第。
其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,
曾有两次增修,一次扩建,
于民国初年建成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,
体现了中国北方民居质朴不失精巧、严谨不失雄浑、
聚族而居不失错落有致的典型风格。
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形式,主要由客家人所营建。福建土楼依山就势,就地取材,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“风水”理念,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防御的要求,堪称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。
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,
兴建高潮是在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,
千百年来,大大小小的土楼,
见证了中国历次的民族大迁徙。
著名的土楼群有
初溪土楼群、田螺坑土楼群、洪坑土楼群等,
其中以位于高北土楼群的承启楼规模最为宏大,
被称为“土楼之王”。
对于我们后世的人来讲
这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
印刻着一些时代印记的符号
吴冠中笔下的旧时江南,
白屋连绵成片,黛瓦参差错落,
曾经是寻常巷陌,
多年后却是很多人记忆中,
永远回不去的故乡。
缘分总是来回兜转,
总会于千千万万人之中,
遇见属于我们所遇见的故事,
没有早一步,也没有晚一步。
踏入千年民居,
言已尽,心已静。